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車輛工程教育十年經驗之分享

我在2011年時榮獲中華民國自動機工程學會所頒發的車輛工程教育成就獎,當時剛要升教授,有些比較複雜的心情,有在當期學會刊物上分享了從事車輛工程教育十年的經驗,轉載如下。

今年四月底的時候,嚴長壽先生出版了一本新書「教育應該不一樣」,此書確實點出了許多目前技職教育體系值得深思的問題,也讓我有機會整理一下從事教職這十年心中一些相關的想法,到底科技大學對於車輛工程應該如何來教育學生,才能符合業界的用人需求?

天下雜誌有一份「1000大企業人才策略與最愛大學生」調查,已經連續執行了15年,評價指標為:專業知識與技術、國際觀與外語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融會貫通能力、學習意願與可塑性、團隊合作、穩定度與抗壓性;遠見雜誌與104人力銀行合作之「2011企業最愛研究生」調查,在「那些學校碩士畢業生最得雇主肯定」部分,與工作能力相關的評價指標為:整體表現、整體素質與工作表現提升最多、「進入職場後」自我能力與工作表現提升最多、危機處理能力最強、反應最快、最有創新能力。

從這些調查可以看出學校老師的責任很重大,要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人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課只是最基本的專業訓練,還需要再培養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但是為了評鑑與升等,老師們將許多的精力放在發表SCI期刊論文上,因為這是官方認定的量化數據,數字漂亮就是代表辦學績效優良,可是真的是如此嗎?清大彭明輝教授曾在他的部落格發表過一篇「亡台從五年五百億開始」,文中的論點精闢,一針見血的指出五年五百億用SCI和SSCI綁架了所有優秀的學者,這些citation index原本是用來評鑑期刊的影響力,並不適用個人。但為了績效評量,大家只好將研究能量轉往論文的產出,而無法完全投入研究台灣真正需要的技術,學生也得不到紮實的訓練,這可能會瓦解台灣的產業競爭力,並且切斷學術與台灣社會的關聯。

業界會看教授有多少SCI期刊論文來決定是否進行合作嗎?他們主要是看教授的know-how是否符合他們的需求,還有先前的合作產出是否符合預期。其實企業與學校間的產學合作在國際上很多國家都是常態。由經濟部主導產學合作經費加碼的「學界協助中小企業科技關懷計畫」,就是希望讓學校教授及研究生成為中小企業的研發人力、學校實驗室成為中小企業的研發中心,這也是企業找學校幫忙的目的。即使政府沒有加碼,原本就有許多產學合作計畫在進行。以我合作過的企業為例,因為他們的研究人力有限,又需要負責產品開發,負擔很重。但又需要規畫未來的產品與所需的技術,因此請我進行前瞻研究與可行性評估相關的研究。在整個合作的過程中,他們的工程師可以學到我們如何著手解決問題,我們也可知道在業界應用的限制為何,可讓彼此雙方都有所成長。另外一項業界非常注重的就是人才培育,透過計畫的合作,他們有很多機會了解參與學生的能力與人格特性,常會在結案前詢問以後是否有意願直接到他們公司工作;甚至有的公司還特別設立獎學金,就是希望能夠留住好人才。

曾經有一個很會動手做,屬於國手級的大學部學生對自動控制很有興趣,在剛開始上課講應用範例的時候,聽課非常的專心,都坐前幾排;到了開始複習工程數學,推導系統轉移函式時,他就聽不太懂,開始坐到中間的位置;在講系統穩定性分析時,已經坐到教室後面去了。到了真正在講控制器設計的技巧時,他已經很少在班上出現。對於這樣的學生我真的覺得很可惜,有心想學一門自己覺得重要的課程,可是卻因為先修課程被當或者是修得不好,而力有未逮。我常會跟學生講,想是一回事,有沒有能力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連基本的工程數學、力學、電學不懂的話,如何去了解引擎燃燒特性、動力系統設計、車輛動態與控制、馬達驅動與控制、空氣動力學流場分析、懸吊機構設計、整車結構分析等進階課程?又如何去從事與車輛研發相關的工作?

對於剛進實驗室的研究生,我一定會先要求英文、程式語言、基本專業科目(自動控制)。英文跟國際化有關,很多車輛科技相關的新文章都會在英文的刊物發表;看不懂英文,只搜尋中文資料,研究視野將會過於侷限。有一位學生回來跟我聊到,他跟主管到美國出差進行實車操控測試,原本以為是主管會上台跟美國工程師說明測試結果,結果主管要他上台報告,他只有硬著頭皮上了,還好講的還算完整,沒有漏氣。我常用這個例子跟學生說明英文在職場的重要性,雖然畢業前不一定有機會可以參加國際研討會用英文進行簡報,可是以後在職場可是很有機會用到的。程式語言與邏輯有關,曾有校友告訴我一定要訓練好學生的邏輯觀念,否則將來進入職場會很吃虧。我曾收過成績堆砌的很漂亮的甄試生,但是邏輯不好,跟他交代了一堆實驗注意事項,在我面前都點頭說知道,後來才發現他做事沒有條理,不知道何者為何應該先做,否則會影響到後面的進度,結果他依照自己的喜好亂做一通,就因為沒有先把根本的問題解決,導致累得半死,卻沒有任何進度。自動控制則是大三的必修科目,也是控制領域最基本的課程,只要是觀念不夠清楚的研究生,都會要求他們再上一次我大學部的課,把觀念釐清。否則抱著錯誤的基本觀念去修進階的控制課程,只會感受到挫折,而無法領略這些理論的優美,更別提在車輛控制研究的實際應用了。

研究生所發表的論文,大都是與所參與的計畫有關,但是會整理得更嚴謹,以符合學術論文發表的規範。我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指導教授彭暉老師對於論文發表的要求,主要是著重在研究主題的創新,以及是否能對產業應用有所貢獻。我也用同樣的態度來要求學生,並一再提醒他們當初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免得他們一頭栽下去,忘了要解的是什麼問題。尤其是文獻回顧須盡量完整,才容易找到下一個突破的點。不管是模擬或實驗,相關假設須考量實際應用狀況的限制,這樣的產出才有機會被應用在真正的實車系統上。我很堅持這些原則,可是嚴格的訓練讓我的實驗室被學生戲稱為「很操」!不過我一點也不介意,因為畢業學生的意見回饋讓我知道,他們到業界後不一定有機會從事與論文相關的研究,不過這些訓練卻讓他們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態度與方法去完成老闆交代的工作。一些比較早畢業的學生,現在也都成為公司內重要的台柱,為人師的成就莫過於此。

現在終於擺脫了升等的壓力,不再需要為了產出論文而寫論文,但總覺得有點空虛,雖然有一些還算不錯的研究成果,可是好像少了點什麼。最近找到答案了,我期待以後在路上看到某一台車時,可以很自豪地說其中一項系統是來自於我及團隊的研發智慧,希望這個夢想能有機會早日實現。

2 則留言:

  1. 看完老師的車輛工程教育十年經驗之分享,讓學生耀聰非常感動。感謝老師在學校期間對我的教導,使得現在我能於華創車電每年獲得良好的考績表現。而老師的研究發展與創新方向,也確確實實是應用在目前LUXGEN的車上,如:Lane Departure Warring System(LDWS)以及未來有可能導入的Side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

    現在想想確實是如此,想是一回事,做卻是一回事。回顧當年剛進北科研究所,抱持著一顆對汽車熱愛的心與傻勁,但要在老師門徒下畢業,也同文章內學生公認”很操”的標準下所要求,但在此之中,學習到有了目標就要貫徹執行下去,絕不能放棄,如此也讓我在後續職場上發現若以老師要求學生努力不懈與盡善盡美的態度面對公司之要求,那真是遊刃有餘。

    記得我曾負責過公司三高測試(高溫、高塵與高海拔), 當時有很多人在等著看我笑話,認為此項測試是無法完成,甚至叫我不要進行此試驗。但我知道,對的事就該做,而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無論當時新疆維吾爾族在鬧獨立,讓試驗團隊無法進入吐魯番進行氣溫50℃的引擎空調試驗,亦或是整體測試團隊都是新成員,在這種種艱困環境條件下,唯獨只有我的試驗經驗帶領著團隊,靠著一定要完成的信念與堅持,最終獨立完成華創三高測試,這也是裕隆集團第一個不以靠外援而獨立在大陸西北方完成三高試驗的團隊,如此努力奮鬥的表現,也讓我在同年公司獲得最好的5點考績。
    我在華創有今日成就,這一切的一切都要感謝老師在我學生時代對我”很操”的訓練,才能完成如此艱鉅的工。

    今天,再次恭喜老師榮陞教授,希望在未來能有更多機會與老師在產學合作上往前邁進,也希望華創車電公司內有越來越多北科車輛所畢業的學弟妹們,能一起為台灣汽車產業打拼創出佳績。

    以上,再次謝謝老師,恭喜老師

    耀聰

    回覆刪除
    回覆
    1. 耀聰,你以前在實驗室的態度就很好,進業界後果然表現不同凡響。希望以後有機會跟你合作,測試AVCL所研發的系統或控制策略,是否能通過應用在車上的嚴格要求。有空再約個時間一起打籃球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