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96年到美國密西根大學機械工程系攻讀研究所,因為學校就位於美國汽車城底特律(Detroit)的附近,有著地利之便,所以有很多跟車輛相關的計畫與研究。1997年開始跟著彭暉教授進行博士論文研究 - Warning and Control for Vehicle Rollover Prevention,也曾與Eaton公司進行實務合作,協助他們發展commercial vehicle的rollover warning。到現在2013年,算算也已經在車輛動態控制領域做了16年的研究。
2001年回到台灣任教後,初期沒有甚麼機會與法人或業者進行四輪車的動態控制研究,只有從國科會獲得一些經費補助可繼續從事相關研究。倒是在二輪車的領域,因為台灣的產業自主,與系上吳浴沂教授開始合作,拓展了引擎控制的研究領域。此外,也因為與系上老師共同指導大學部的實務專題 - 複合電動機車,而開始進行相關的能量管理控制研究。但是我從未放棄自己的老本行,仍持續指導碩士生進行車輛動態控制相關的研究。由於研究能量的持續累積,2005年開始有機會與四大法人進行車輛相關的研究,也開始負責學界科專子項計畫 - 車輛主動式安全技術,並協助李祖添校長進行新世紀人性化智慧型運輸系統計畫的全方位車輛控制系統研究。華創車電成立後,更是讓實驗室的畢業生真的有機會可以到業界去一展長才。一直到2010年的這段期間,由於法人與業界的資源非常豐沛,有許多研究的需求,也讓我有機會深化並拓展車輛動態控制的研究領域,也產出了許多研究成果。其中電動輔助轉向研究順利產出國內第一套移轉給業界的硬體在迴路中測試平台與控制技術,前方防撞警示系統更是獲得國際肯定,於2011年獲邀參加在美國聖地牙哥舉辦的第二屆中美工程前沿研討會,擔任先進車輛與移動性議題的邀請講者。但後續因為業界不願承接法人未驗證的技術,而導致沒有技術出海口,法人於是將研究方向調整到與底盤控制較無關的車用影像技術研究。雖然仍有機會與相關團隊繼續合作,但是影像處理並非是我的專長,總覺得技術深化的程度有限,於是又回到先前的模式,跟國科會申請經費,繼續進行車輛動態控制的研究。2004 - 2010年期間有少數的複合電動機車研究計畫,雖然資源不多,但足以延續實驗室在這方面的研究能量,也發表了國內第一篇複合電動機車能量管理控制系統的SCI論文。2012年開始出現了一些檢討電動車的聲音,普遍認為一步到位是不符合現實的,除了Toyota在2012年2月發表國產化的Camry Hybrid,裕隆集團嚴凱泰董事長也在2個月後宣布納智捷油電車將於3年內問世。國內在重新檢討Pure EV的政策後,修正為支持xEV的方向,法人與業界也開始投入大量的資源。因為實驗室之前所累積的能量,我才有機會參與這些研究。而且這次與先前的氛圍不同,是真的組成一個團隊,朝共同的目標邁進,令人感到非常興奮,希望真的能產出對業界有impact的技術與人才培育。
======
後記 1
======
我在最後一張slide列出了兩個reminder跟大家分享,這也是我一直提醒自己做研究時應注意的事項。
1. 研究主題的創新,以及是否能對產業應用有所貢獻。
- 文獻回顧須盡量完整,才容易找到下一個突破的點。
- 不管是模擬或實驗,相關假設須考量實際應用狀況的限制,這樣的產出才有機會被應用在
真正的實車系統上。
2. 十年磨一劍才能累積技術的深度與廣度。
- 到底要磨什麼劍?如何磨?
- 思考市場的需求及競爭環境的變化,以免落入技術至上的迷思。
======
後記 2
======
雖然標題是從車輛動態控制到複合電動車,看來好像是在車輛動態控制方面沒有新的延續,但其實在2013年年中的一些座談會上,大家又開始focus在autonomous or near-autonomous vehicle的reach,特別是在駕駛安全的相關應用,這也是在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所列出的12項disruptive technologies中,estimated potential economic impact排名第6的技術,應該也是可以拯救最多人命的科技。車輛的主動式安全與車輛動態控制密切相關,說不定將來台灣的產業也有機會佔一席之地,who knows? 但若沒有深耕這一方面的技術,一定是沒有機會的。